3月21日,浙商银行在香港召开2018年业绩发布会。2018年,浙商银行总资产较上年末增长7.15%达到1.65万亿元,营收和归属于该行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为390亿元和115亿元,较上年增长13.89%和4.94%。利息净收入和非息净收入分别为263.86亿元、126.37亿元,非息净收入中,资产管理服务收入从2017年的55.13亿元降至2018年的13.9亿元。
在业绩发布会上,浙商银行副行长、董秘刘龙表示,浙商银行近年来正在调整优化资产管理业务结构,其中同业理财业务占比大幅减少。同时,理财子公司已在浙商银行机构设立的规划中,具体推进的时间,还要根据业务发展和资本使用情况推进。
理财子公司已在规划之中
年报显示,2018年,浙商银行营收和净利润分别为390亿元和115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13.89%和4.94%。截至2018年12月31日,总资产达1.65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7.15%,客户存款和贷款总额分别为9748亿和8652亿元,较上年增长13.26%和28.59%。
从营收构成来看,非息净收入的增长快于利息净收入。2018年,浙商银行利息净收入263.86亿元,同比增长8.18%,利息净收入占营收的67.62%;非息净收入126.37亿元,较上年增长27.99%。
在利息收入中,投资所产生的利息收入降幅较大。投资利息237.71亿元,比上年减少71.32亿元,降幅23.08%。浙商银行表示,这主要是由于优化资产结构,投资规模下降所致。
非息净收入中,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42.52亿元,较上年减少37.61亿元,降幅46.94%。在所有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中,来自资产管理服务的降幅最大,从2017年的55.13亿元降至2018年的13.9亿元。
浙商银行副行长、董秘刘龙表示,浙商银行近年来正在调整优化资产管理业务结构,其中同业理财业务占比大幅减少。同时,理财子公司已在浙商银行机构设立的规划中,具体推进的时间,还要根据业务发展和资本使用情况推进。
资产质量方面,截至2018年末,浙商银行不良贷款104.14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6.48亿元,不良贷款率1.2%,比上年末上升0.05个百分点。截至2018年末的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3.38%、9.83%、8.38%。
3月18日,浙商银行公告,计划发行不超过人民币300亿元的金融债券,金融债券的类型包括但不限于普通金融债券、小微专项金融债券、绿色金融债券。
此外,浙商银行于3月18日公告表示,其A股发行方案有效期将延长至2020年5月30日。浙商银行于2017年11月预先披露了A股招股说明书,2018年6月更新为预先披露更新状态。
小微业务“智能升级”
从2018年的贷款构成来看,个人贷款增速快于公司贷款。截至2018年末,浙商银行公司贷款总额达6032.58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6.33%,个人贷款总额2014.08亿元,较上年末增长50.38%。
年报显示,截至2018年末,浙商银行国标小微贷款余额2045.46亿元,较上年末增加223.41亿元,增速12.26%,小微贷款占各项贷款比重达到23.9%。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1.03%,较年初下降0.11个百分点。
“商业银行服务支持小微不是1年、2年的事,是长久的事,因此必须坚持商业可持续,风险要管控得住、成本要覆盖得住,要对得起股东、社会、客户,否则连正在服务的小微企业都可能受到连累。”刘龙表示,“我行在实践中摸索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涉及制度、产品、流程、系统、机构与人员、约束激励等,形成了小微金融发展的内生自驱动机制。此外,借助金融科技,推动小微业务系统化、线上化处理,实施‘智能升级’也是低不良的重要原因之一。”
刘龙表示,下一步,浙商银行还将从四个方面提升小微金融业务。第一,植入平台化基因,加强商业模式创新,打造平台化服务银行。通过平台化经营,以供应链上核心企业带动小微企业,解决小微企业客户关注的“高效率”痛点需求,降低小企业业务的经营成本和客户的融资成本。第二,强化大数据风险管理理念,致力于提升系统管理智能化水平。将根据业务发展及风险管控需要不断优化系统自动解析、自动控制功能,利用系统提高操作规范性。此外,不断挖掘系统监测功能,针对重要风险隐患设置预警规则,及时发现并有效处置风险隐患。解决通过线下准入、人工贷后管理等做不了、做不好的问题,将“人控”转为“机控”。第三,继续创新产品服务,加大对小微新兴产业园区的支持力度。第四,运用金融科技,推进小微信贷流程线上化改造,进一步提高小微金融服务效率和覆盖面。
|
上一篇:浙商银行以新业态培育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