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过去不久的双十一当天,义乌市场实现成交额108.28亿元,同比增长33%,处理物流订单2586万件,占全国快递物流处理订单的6%,200多万种小商品通过完善的跨境贸易物流体系,运送到世界各地,这个冬季,“小商品之都”义乌上演的商业现象,再次成为监测国民消费动态的风向标。
然而,40年前,这里不过是一个籍籍无名的穷乡僻壤:无区位,既不靠海也不沿边,交通不便;无资源,人均耕地稀少;无工业基础。一阵阵简朴、清脆的拨浪鼓声穿街入巷,义乌担货郎们凭借义利并举、锐意创新的商业精神,托举起一座城市远大的商业理想:用“鸡毛换糖”换出一个世界级的大市场。
波澜壮阔的40年,这片“莫名其妙、无中生有、点石成金”的土地成长为浙江区块经济的典型代表,留下一些被称为传奇的故事,供后来的人们回味不已。
上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东风以不可挡之势,吹开了义乌市场的大门。义乌县委开市场之先河,率先打破制度枷锁——开放位于义乌湖清门的小商品市场,给摆地摊的商贩们提供了原始的“商业场所”,“这个马路市场便是义乌小商品市场的雏形,意味着义乌走上了兴商建市的道路。”仅3个月,市场摊位数量增加近一倍。每天,10多个省区市的采购者蜂拥而至,市场的承载力很快到了极限,建设新市场迫在眉睫。1984年5月,义乌县政府批准建造小商品市场,预算资金为60万元。
在那个物质并不丰裕的年代,60万元相当于义乌市场全年的税收。“义乌县财政比较困难,没有能力支持市场建设,向哪家银行贷,贷款风险谁承担也是个问题”。据时任分管副县长陈正兴回忆。
成长的关键时点,农行挺身而出!翻开厚重的义乌县志,义乌农行鼎力支持小商品市场建设的动人往事赫然在册。该行分两次累计向小商品市场工商所发放35万元贷款。一年后,投资57万元,占地面积1.36万平方米,全省最大的商品市场顺利建成。
“小商品市场开到哪里,农行的服务就跟到哪里,我们的业务创新,始终围绕小商品市场的发展变化同步开展。”农行义乌分行工作人员介绍说。
当一家金融机构主动与城市的生命律动联系一起时,金融便有了温度。1984年,义乌农行在市场内设立专门为个体户服务的机构,成为首个专门服务小商品市场的金融机构;随后首创了个体工商户“先存后贷、存贷挂钩”的信贷管理办法,该办法推广至全国;90年代后,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开业,农行取得市场内电话整体代缴费的主导地位,主动服务个体工商户,成为市场内各金融机构的领先者;为扶持义乌市场走向海外,农行针对具自营进出口权的客户和外贸公司,推出了一系列对外结算产品,先后推出了外卡收单、金穗国际卡、西联汇款、打包贷款、出口押汇等新业务,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涉外金融服务,成了义乌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自此,南起海南岛,北至黑龙江畔,来自义乌的商品辐射中国大江南北,并跨越边境进入东南亚、欧洲等地,“义乌小商品”和“义乌”的城市名片逐渐在世界打响,义乌,顺利完成了从“鸡毛换糖”到“世界超市”的历史性蝶变。
“农行这第一笔贷款开创了金融支持义乌小商品市场建设的先河,在关键时刻能担责敢作为,给义乌小商品插上了腾飞的翅膀。现如今,第五代小商品市场——国际商贸城,依然离不开农行的鼎力支持。”小商品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奇真说。据了解,为支持小商品市场发展、壮大,农行对该公司授信8亿元,截至9月末,该公司在义乌农行存款余额13亿元,比年初新增10.3亿元。
随着宾王市场和义乌国际商贸城的强势崛起,目前,义乌各类市场主体达17.44万户,工业企业2.6万家,农行已为他们累计发放商位质押贷款94亿元。他们正依托“互联网+专业市场”模式买全球卖全球,继续着小商品市场延续了40年的繁荣,在他们身后,始终站着最坚定的支持者—农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