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市值近百亿的大型民营企业集团是如何一步步走进“ICU”又重获新生的?
在今年的宏观大背景下,这样的案例显得尤为难得,极其具有启发意义。无论是对于民营企业、银行还是地方政府和国企,通过以时间换空间从“三输”翻盘为“三赢”,这自然不仅仅是银行一方的功劳,而是政府、银行、企业三方协同推进的成果。
某大型民企集团A公司注册资本数亿元,实际控制近20家企业。主营贸易、物流仓储、房地产、电梯设备制造、实业投资等板块,经营收入主要来源贸易、电梯制造、房地产板块。
截至2018年9月末,A集团总用信敞口23.74亿元,其中农行用信敞口10.22亿元,抵押率70.78%,内部关联保证率20.10%。
而在2015年风险暴露时,A集团金融机构总授信37.63亿元,敞口35.85亿元,农行敞口12.65亿元。
经过三年的风险化解,A集团整体用信敞口减少12.33亿元,农行减少2.43亿元,抵押率提升14.89个百分点。
如果与2013年10月刚出现风险信号时比,A集团抵押率从37.48%提升至70.78%,集团内部关联保证从62.52%下降至20.10%。同时,转型初见成效,现金流压力得到缓解。A集团预计2018年度现金流入约10.65亿元,年度财务费用约1.2亿元,现金流较为充足。
这三年间,发生了什么?
作为主要债权行的浙江农行相关负责人表示,A集团自身的经营出现风险的原因是,固定资产投资大,资金大量被非主业占用,造成现金流紧张,而作为主业的能源仓储项目投入大,项目产生收益较慢,加上大宗商品贸易业务逐步萎缩,造血能力进一步降低,近几年资金链一直非常紧张。
同时,A集团内部关联担保严重,涉及担保链风险。A集团各成员企业内部关联担保2.75亿元,占总敞口21.74%。
企业就像人,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对重症再高明的大夫也不能药到病除。浙江农行给A集团做了一场长达三年的大手术。
2013年A集团就出现资金紧张的风险信号,浙江农行一没抽贷、二不压贷。但也没有闲着,一方面给予利率优惠减轻其财务压力,一方面全面摸排A集团及实际控制人的资产情况,并与企业沟通督促其处置资产、降低担保以“减肥健身”。2014年A集团出售上海某地的房产套现超过两亿元。
2015年浙江农行对A集团实施一整套风险化解方案,这是一台超大型的“手术”。
主要“治疗方法”包括:一是对A集团用信主体进行整合,将原6家用信主体归并为3家实体经营企业,涉及金额近3亿元。二是调整业务品种。逐步将A的银行承兑汇票和信用证及其项下的融资业务品种调整为流动资金贷款,共涉及银行承兑汇票敞口1.58亿元,贸易融资3亿元。三是优化担保方式。排查A未被抵押的海域使用权、商业用房、码头等资产,逐步减少关联担保比例。
2017年A集团转让位于浙江舟山的某处土地,交易金额4.5亿元;2018年转让位于舟山的某项目股权给浙江省某国企,交易金额6.7亿元。此外还出售了多处房产,获约2.2亿元收入。
在理顺其管理模式和调整融资结构,并出售多处资产大幅“减肥”后,最重头的治疗则是促使A这个民企引进浙江省某国企作为战略投资者,探索民营经济与国有经济融合。
2018年开始A集团各企业已停用政府应急转贷资金,使用自有资金周转存量贷款。随着经营逐步恢复,收入稳步增加,A集团也成为浙江区域大型民营企业的风险化解样板。
俗话说银行素喜锦上添花,不爱雪中送炭。为何能出现银行雨天送伞的不一般故事?
浙江农行高级专家金烈祥表示,银行“锦上添花”多“雪中送炭”少,主要是出于商业考量,比如说风险防控、利润回报等,无可厚非。部分银行新一届领导班子成立后,更倾向于一次性出清辖内所有信用风险,方便后续管理,但这客观上会对地方经济稳健发展、企业出险脱困造成影响。
而浙江农行本届领导班子对风险有着不一样的理解。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系列风险化解方案,比如成立债委会帮扶企业,通过多种化解渠道为企业瘦身、减负,盘活风险资产等,防止了区域内大规模风险的累积。
自2015年至今,浙江农行累计化解的风险客户1002户,贷款金额486亿元,使其中七成以上客户实现持续正常经营,四成以上客户基本走出困境。
|